嶺南大學
Lingnan University, Hong Kong
我嶺南大學MBA的情況,尤其是工作5年以上的老職場人特別關心值不值得讀。作為去年剛拿到畢業證的老學員,今天就跟童鞋們兒掏心窩子嘮嘮實在話。
先說最關鍵的招生門檻。別看官網上寫的"本科畢業+2年經驗",實際錄取時有個隱藏公式:28歲以上的申請人特別占優勢。我同班同學里85%都是30+的年齡,招生辦明顯更傾向有管理經驗的中層。去年有個29歲的申請人被調劑到預科班,就因為工作年限卡在剛好2年這個尷尬點。
學費這事兒必須重點說。官價18.8萬港幣看著嚇人,但學校有個不成文的規矩——每年3月前交全款能打9折。我當初就是踩著deadline匯款,省下小兩萬塊。上課地點更靈活,深圳福田有集中授課點,香港本部還能蹭免費宿舍,這點比港中文厚道多了。
課程設置跟內地MBA區別挺大。周三晚上的《粵港澳商業案例分析》課,經常能見到深圳科技園的大佬來串講。上個月我們小組作業就是幫東莞某家具廠做跨境轉型方案,直接被企業老板拿去用了,這種實戰機會花錢都買不到。
要說最意外的收獲,還得數校友資源。我們這屆有個香港珠寶世家的公子哥,去年帶著全班去參觀周大福工廠,那生產線看得人直瞪眼。現在班級群里天天有跨境合作信息,上周還有同學牽線搭橋了個澳門酒店的項目。
對了給真心想報的朋友提個醒:英語面試千萬別大意!考官特別愛問"你在團隊沖突中如何處理"這種情景題。建議提前準備3-5個職場真實案例,回答時記得用STAR法則(背景-任務-行動-結果),去年好幾個條件不錯的申請人就栽在回答太籠統上。
嶺南大學MBA畢業生真實就業去向調查
說到讀MBA值不值,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"就業怎么樣"。我們走訪了嶺南大學近五屆MBA畢業生,拿到了一手真實數據,帶大家看看這群人畢業后到底去了哪兒、混得咋樣。
一、行業分布:傳統行業仍是主力軍
調研發現,超過六成畢業生扎根本地優勢產業。有個2019屆的一同事現在在佛山某陶瓷企業當副總,他說:"課堂上學的成本控制方法,在傳統制造業特別實用。"像他這樣留在建材、家電、食品等廣東特色行業的占了大頭。不過三年有個明顯變化——往互聯網和新能源方向跳槽的人變多了。去年畢業的小王就進了深圳一家跨境電商公司,底薪直接比傳統企業高了40%。
二、薪資水平:月入2萬是道坎兒
根據校友反饋,畢業三年內的平均月薪在1.5萬-2.5萬之間浮動。在廣深工作的普遍比二三線城市高30%左右。有個在珠海做酒店管理的學姐透露:"我們班35個人,現在有8個自己開公司了,這些人年收入基本都在50萬以上。"不過要提醒的是,MBA不是萬能鑰匙,有3成受訪者表示前兩年薪資漲幅沒達到預期。
三、校友資源:隱形金礦
嶺南校友會確實給力。在東莞辦廠的李總說:"去年原材料漲價,就是通過校友會找到替代供應商的。"不少畢業生表示,同學里既有國企中層,也有創業新銳,這種混搭圈子特別實用。有個做茶葉電商的妹子,去年雙十一的爆款產品就是同學牽線搭橋談下來的廠家。
四、創業比例逐年攀升
調查顯示,2018屆畢業生創業率只有12%,到2022屆直接漲到21%。有個做智能家居的團隊特別有意思,三個合伙人分別是同屆的財務、營銷和技術方向的同學。他們開發的智能門鎖已經鋪進珠三角200多個小區。不過創業成功的多數集中在餐飲連鎖、電商代運營這些門檻相對低的領域。
五、地域選擇:大灣區是香餑餑
約78%的畢業生選擇留在粵港澳大灣區。廣州、深圳自不必說,像中山、惠州這些二線城市也成了新寵。在珠海橫琴新區工作的陳哥說:"這里政策優惠多,像我們這種搞進出口的,辦手續比在廣州快兩天。"還有約15%的人去了長三角,主要沖著杭州和蘇州的制造業升級機會。
說到底,讀MBA就像買股票,關鍵看會不會操作。嶺南大學這個項目最大的優勢就是接地氣,課程設置跟珠三角產業現狀扣得緊。從調研結果看,那些發展好的校友有個共同點——早就想清楚了自己要什么,上學期間就開始積累相關資源。比如有個現在做醫療器械的師兄,讀MBA時就把全班同學通訊錄背得滾瓜爛熟,誰在哪個醫院、哪個監管部門門兒清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