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洋大學
Universidad del Pacífico
收到很多私信問我:"老王哈,我看太平洋大學MBA學費要30萬,這錢到底花得值不值?"作為在職業教育領域摸爬滾打8年的老司機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。
先看硬核數據:太平洋大學商學院AACSB認證保持23年沒斷過,這個認證全球只有5%的商學院能拿到。他們的MBA項目有個特色——70%的教授都是企業高管轉型,像教戰略管理的張教授,之前是某跨國集團亞太區總裁,上課直接拿正在進行的并購案當案例。
再說說大家最關心的就業情況。去年畢業的學員里,有37%進了世界500強中層管理崗,平均薪資漲幅45%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有3類人特別吃香:①有5年以上項目管理經驗的②醫療健康/金融科技行業的③想轉行到跨境貿易的。要是你完全不符合這些條件,可能要三思。
學費方面確實不便宜,但有個隱藏福利很多人不知道。他們和本地銀行合作的教育貸款,前三年每月只用還2800左右。我有個學員做醫療器械銷售,就是靠這個分期壓力小很多。不過要提醒的是,周末上課必須到校這個規定,去年就有學員因為頻繁出差被迫休學。
最關鍵的是畢業后的發展。據我觀察,讀這個MBA最劃算的是這三類人:①家族企業繼承人要系統學管理的②外企中層想晉升總監的③創業小老板需要人脈資源的。要是你單純想混個文憑,我勸你還是把錢存著更實在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掏心窩的話:MBA就是個放大器,能放大你現有的優勢,但沒法無中生有。就像去年有個做新媒體的學員,讀完把公司從10人做到50人團隊,但前提是她本來就有穩定的客戶資源。
太平洋大學MBA申請避坑訣竅:這四種情況千萬別硬申
第一種:GPA低于3.0還硬沖
太平洋大學MBA雖然不卡“名校出身”,但對本科成績單看得挺仔細。如果你的GPA低于3.0,尤其是專業課分數拖后腿,千萬別想著“用工作經驗彌補”。招生官會直接懷疑你的學習能力:“連本科基礎課都搞不定,MBA高強度課程能扛住?”
正確操作:
如果GPA在2.7~3.0之間,趕緊補個高含金量證書(比如CFA一級、PMP),或者去社區大學修兩門商科相關課程拿高分,證明你能學明白。
GPA低于2.5?建議gap一年,先工作攢履歷,同時考慮讀個線上碩士預科班拉高學術背景。
第二種:推薦信隨便找人湊數
“我上司頭銜夠大”“我教授跟我關系好”——打住!太平洋的招生委員會最煩兩種推薦信:
1. 領導寫但內容空洞:“小王很努力”這種片兒湯話,不如基層主管寫“他主導過某項目,協調3個部門省下20%成本”。
2. 推薦人和你根本不熟:比如只上過一節課的教授,或者半年沒聯系的前老板,推薦信里連具體案例都寫不出,直接拉低可信度。
正確操作:
找最了解你工作細節的人,哪怕對方職位不高。比如帶你的項目組長、合作過的客戶,甚至實習時的mentor。內容要具體到某件事,比如“她在XX項目中用Excel建模優化流程,效率提升15%”。
第三種:工作經歷少于2年非要強求
官網上寫“接受應屆生申請”?那是理論!實際上,班上90%的人都有3年以上全職經驗。如果你才干了1年,甚至實習都沒攢夠,硬申的結果就是被秒拒——學校會覺得你“沒被社會毒打過,聽不懂案例分析課”。
正確操作:
全職經驗不足?至少攢夠6個月相關實習,并且突出“實操成果”。比如在市場部實習時獨立策劃過一場線下活動,轉化率多少。
轉行選手重點寫“可遷移技能”:比如工程師申MBA,強調你做過成本核算、帶過5人小組,而不是只寫代碼多牛。
第四種:文書套模板還自我感動
“從小我的理想是當企業家”“貴校資源豐富,一定能幫助我成長”——這種文書招生官一天能看20篇,直接扔垃圾桶。太平洋大學特別反感假大空,他們想要的是“接地氣的真實故事”。
正確操作:
用具體事件帶出動機:比如“去年幫公司開拓東南亞市場時,發現當地渠道管理知識不足,所以想系統學習國際化戰略”。
量化你的貢獻:別寫“提升了團隊效率”,改成“推行周例會制度后,項目交付周期從14天縮短到9天”。
忌拍馬屁!少寫“貴校排名高”,多查官網課程細節:“我對Prof. Smith的供應鏈創新課感興趣,因為我的工作涉及xxx痛點”。
親情提示一句:太平洋大學MBA面試愛問細節。比如你說“做過市場調研”,面試官會追問“樣本量多少?用什么工具分析?”要是答不上來,直接涼涼。所以申請材料里的每一句話,都得經得住刨根問底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