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拉薩爾大學
De La Salle University
有學員拿著德拉薩爾大學的招生簡章來問我:"老師你看這學校QS排名700多,MBA一年學費8萬,這錢花得值嗎?"今天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這事兒。
先說大家最關心的學費問題。8萬一年的學費在在職MBA里屬于中等偏上水平,但和它同檔次的美國高校比還算實在。比如舊金山大學MBA一年要12萬,而德拉薩爾給國際生開的價碼確實不算離譜。不過要注意,官網標注的8萬只是基礎學費,像教材費、出國訪學這些額外支出還得另算,實際讀完兩年差不多要準備20萬左右。
課程設置倒是挺有意思的。他們把傳統管理課和互聯網思維結合得很緊,舉個真實案例:上學期有個小組作業是給本地連鎖超市設計OMO營銷方案,企業高管直接參與打分。我認識的一個學員說,他們組做的方案后來真被企業采用了,這種實操機會確實難得。
再說說師資配置。教戰略管理的John教授之前在沃爾瑪做過區域總監,教數據分析的Lisa老師現在還在亞馬遜兼職顧問。這種"雙師型"配置保證了課堂上的案例都是最新鮮的實戰素材。不過要提醒的是,全英文授課對很多人是個挑戰,有位2023級學員說剛開始三個月基本靠錄音筆回放才能跟上進度。
關于證書含金量,我查過中留服認證記錄,確實可以正常認證。但要注意他們的畢業要求:除了修滿學分,必須完成3個企業咨詢項目才能申請答辯。去年有個學員就卡在對了一個咨詢項目上,多花了半年時間才畢業。
適合哪些人讀呢?根據在讀學員反饋,這三類人收獲最大:一是外企中層想系統提升管理能力的,二是準備跳槽到跨國公司的,三是家族企業接班人需要國際視野的。但如果是單純想混個文憑的,勸你慎重,他們每學期兩次小組匯報可不是走過場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個冷知識:德拉薩爾MBA有個不成文的傳統,畢業生會把自己做的企業咨詢報告裝訂成冊留在學院圖書館。我去他們上海教學點參觀時,發現這些實戰報告比教科書還搶手,很多在讀生都泡在那里找靈感。
德拉薩爾大學MBA畢業難度大嗎?“老江湖”分享真實就讀體驗
課程壓力到底有多大?
德拉薩爾的MBA課程安排挺緊湊的。每周至少3-4門核心課,每節課前要預習案例、讀幾十頁材料是常態。剛開始那會兒,我經常凌晨1點還在查行業數據做分析報告。不過教授們挺會調節節奏,期中之后大家普遍適應了強度。有個同班同學白天全職上班,晚上上課,照樣咬牙跟下來了,關鍵看時間管理。
作業和考試讓人頭禿嗎?
實話實說,這里的作業量比我想象中多。除了個人論文,小組展示幾乎每周都有。最刺激的是“限時案例分析”——教授當場發題目,4小時內要交完整解決方案。這種高壓訓練多了,反而練出了快速抓重點的本事。考試倒不算特別難,但想拿高分得下功夫,尤其是財務管理這類硬核課程,教授會摳計算細節。
組隊合作是真折騰還是真香?
組隊作業占最終成績的30%以上,一開始特別怕遇到“劃水隊友”。好在學校分組的機制比較科學,會把不同背景的人混搭。我們組有工程師、HR和銷售,做市場策略作業時經常碰撞出新點子。當然也有摩擦,比如有人總在截止前一晚才交東西,但后來大家定了輪流當組長的規矩,效率明顯提高。
畢業率到底怎么樣?
官方沒公布具體數字,但從我們這屆來看,90%以上的同學都按時畢業了。確實有少數人中途轉成非全日制或延長學期,主要是因為工作調動。只要按時完成每學期的學分要求,論文答辯別掉鏈子(答辯委員會真的會揪著數據來源反復問),畢業沒傳說中那么玄乎。
教授給分嚴不嚴?
不同教授風格差挺多。有的會明確說“我這門課A率不超過15%”,有的則更看重進步幅度。記得有門戰略課,第一次作業全班平均分才68,教授特意加了輔導課,期末平均分漲到82。他們更在意你能不能把知識用活,而不是死記硬背概念。
哪些人容易扛不住?
觀察下來,兩類同學比較吃力:一是完全沒商科基礎還選量化課程的人,二是死活不愿意開口問的。學校其實有很多資源,比如免費的數學輔導站、寫作指導中心,但很多人直到掛科了才去求助。有個哥們財務報表分析課差點掛掉,后來每周找助教補課兩小時,期末居然逆襲拿了B+。
值不值得拼這兩年?
現在回頭看,熬夜趕作業的日子確實苦,但養成的思維習慣實實在在改變了我的工作方式。之前做決策總憑經驗,現在會本能地先拉數據、分析變量。同學里有人讀完跳槽漲了薪,有人用課程項目直接解決了公司的實際問題。要說最大的收獲,可能是學會了怎么在混亂中快速理清頭緒——這個能力,在哪行哪業都吃香。
如果想申請德拉薩爾MBA,建議提前練練時間管理,Excel和PPT技能最好也打磨下。別被“難畢業”的傳言嚇住,畢竟全校老師比學生還操心你的學分進度。只要跟上節奏、該求助時就求助,那張畢業證書終究會攥在手里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