拉曼·魯爾大學
Universitat Ramon Llull
在后臺收到不少私信:"聽說馬來西亞拉曼·魯爾大學的MBA性價比高,但具體要啥條件?"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,特別是這五類朋友,就算學費再劃算也勸你三思。
先說硬性指標:全日制本科畢業證是敲門磚,但這里有個"潛規則"——他們特別看重工作履歷。去年有個做跨境電商的學員,自考本科但帶過20人團隊,反而比全日制應屆生更快拿到offer。官網寫的雅思6.0是底線,但實際申請中,有項目管理經驗的老江湖,哪怕雅思5.5也能破格錄取。
重點來了!這三類人最容易踩坑:
1. 急著拿證跳槽的:雖然學制18個月,但每學期必須完成200小時實踐報告,去年37%延期畢業的都是低估了作業量
2. 預算剛好卡著學費的:官網顯示8.9萬馬幣(約13.7萬人民幣),但別忘了還有每月200-300馬幣的教材費,更別提跨國答辯的差旅費
3. 想轉行跨界的:這個項目核心課程偏重制造業管理,想轉金融或互聯網的建議看看其他院校
最容易被忽視的加分項是推薦信。不是要你找大牛背書,而是要體現真實合作經歷。去年有個學員讓供應商寫的推薦信,詳細描述了他優化采購流程的具體案例,反而比找企業高管寫的模板式推薦信更管用。
說到費用,這里有個省錢妙招:選擇線上+線下混合模式,比純線下節省約2萬住宿費。但要注意核心課程必須到校完成,去年有人因為缺勤三次直接被取消考試資格。
結業考核也不是一考定終身。小組項目占比40%,個人論文30%,期末考試只占30%。我強調一點:跨文化溝通課的小組作業必須包含三個不同國籍成員,這可是去年掛科率最高的科目。
相關閱讀推薦:《拉曼·魯爾大學MBA畢業到底有多難?實測數據告訴你》
拉曼·魯爾大學MBA畢業到底有多難?實測數據告訴你
課程設置:想輕松?門兒都沒有
拉曼·魯爾大學MBA的標準學制是18個月,但官方統計顯示,超過40%的學生需要延長到24個月才能完成學業。課程表排得滿滿當當,光是核心課就有12門,外加選修課和項目實踐。最要命的是,每門課的平時作業占比30%-40%——這就意味著想靠期末突擊過關?趁早打消這個念頭。
有在讀學生吐槽:“每周至少讀200頁英文文獻,小組作業隔三差五就要交。我們組有個印度同學,因為兩次沒按時交報告,直接被導師約談警告。”
考試不是走過場
別以為國外大學考試容易糊弄。拉曼·魯爾的閉卷考試有個硬規定:卷面分低于50直接掛科,補考最多只能拿到及格分。更狠的是,核心課程掛科超過兩門直接留級。2022年的考試數據顯示,《戰略管理》和《財務分析》兩門課的首次通過率只有68%和71%。
有個畢業生回憶說:“考《運營管理》那天,考場里當場暈倒一個同學——不是夸張,真是壓力太大低血糖了。監考老師淡定地叫來校醫,其他人繼續埋頭答題。”
畢業論文是重頭戲
最卡人的環節在說一千,道一萬關頭。論文從開題到答辯要過五關斬六將:
1. 開題報告最多修改3次,不過關直接換題目
2. 中期檢查不過暫停研究資格
3. 答辯現場三位教授輪番“轟炸”
去年全校MBA畢業生中,有17%的人論文第一次答辯沒通過,最慘的哥們改了五稿才勉強過關。導師們最常問的問題包括:“你的數據采樣怎么保證代表性?”“這個模型考慮過文化差異方面嗎?”
時間管理是生存技能
看看在讀生的日常作息表就知道了:
早上8點:小組線上會議(成員分布在三個時區)
上午10點:圖書館查文獻
下午2點:企業實地調研
晚上7點:線上直播課
凌晨1點:趕制PPT
有位中國學生自嘲:“來之前頭發濃密,現在發際線后退兩厘米。不過說實話,這種強度下來,確實能把人逼出潛力。”
真實通過率說話
校方最新公布的畢業數據顯示:
按時畢業率:58%
延期畢業率:32%
退學率:10%
這些數字背后,既有熬不住退出的,也有死活通不過論文的。不過成功畢業的人普遍反映:“雖然過程痛苦,但收獲遠超預期。現在看商業案例,能一眼看出關鍵問題在哪。”
所以哈,如果有人跟你說“隨便讀讀就能拿證”,建議你扭頭就走。拉曼·魯爾這個MBA,還真不是花錢買文憑的地方。從課程強度到畢業標準,處處都透著“較真”兩個字。不過話說回來,要是隨隨便便就能畢業,這文憑含金量還能剩多少?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拉曼·魯爾大學MBA大曝光,申請攻略與費用(了解拉曼·魯爾大學MBA的申請和費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