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拉隆功大學
Chulalongkorn University
上周剛幫朋友查完泰國留學資料,發現咨詢朱拉隆功大學MBA的人比去年多了三成。這所泰國"清北"到底藏著什么寶?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說說它的真實含金量。
先說硬指標:最新QS排名里,朱拉隆功在亞洲高校里穩坐前50。他們MBA最狠的是把課堂直接搬進曼谷商業區,學生每個月都要跟著當地企業做項目。我認識個去年畢業的學長,半年時間參與了3個跨國并購案,這種實戰機會在東南亞高校里確實少見。
課程設置也很有意思。必修課里專門有門《東盟商務文化》,上課要學泰國傳統商務禮儀,期末作業是給中資企業寫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實操方案。選修課更絕,能選到《熱帶農業產業鏈管理》這種特色課,在曼谷周邊橡膠園做田野調查是常有的事。
校友圈子的含金量可能比文憑更高。他們的校友會每年辦"紅牛之夜",聽說紅牛集團的高管有一半都是校友。去年有個在讀生通過校友內推,直接進了正大集團的管培生計劃,這種資源可不是隨便哪個海外MBA都能提供的。
費用方面確實比歐美親民。兩年總費用大概25-30萬,比香港的同類項目便宜1/3。不過要注意他們的隱形門檻:雖然雅思6.5就能申,但去年錄取的中國人平均有4年工作經驗,應屆生基本沒戲。有個在曼谷工作的HR朋友透露,他們公司招管培生時,朱拉MBA畢業的起薪比本地其他院校高15%-20%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:這個項目最適合三類人——打算深耕東南亞市場的外派人員、家族企業在東盟有業務的二代、想低成本拿國際認證文憑的職場人。要是沖著歐美發展去的,可能還是得看傳統英美高校。
朱拉隆功大學MBA畢業生都去哪就業了?真實案例調查
總有人問我:“朱拉隆功大學的MBA畢業生,說一千,道一萬都找到啥工作了?”作為泰國頂尖學府,朱拉隆功的商科名聲在外,但具體到就業去向,很多人還是摸不著頭腦。今天咱們就結合真實案例,聊聊這群畢業生到底混得咋樣。
我明告訴你:選擇比想象中更“接地氣”
朱拉隆功的MBA項目在東南亞認可度很高,但畢業生就業方向并不局限于“高大上”的跨國企業或投行。根據近幾年的跟蹤調查,大部分人的選擇其實很務實,主要分三大類:
1. 扎根泰國本地市場
超過40%的畢業生選擇留在泰國發展,尤其是進入本土龍頭企業或合資公司。比如2021屆的小王,畢業后進了正大集團(CP Group)的戰略部,負責東南亞市場拓展。他說:“泰國本地的商業機會很多,尤其是食品、零售這些民生行業,對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很旺盛。”
2. 回國發展,主打“差異化競爭”
中國學生里,約30%的人會選擇帶著東南亞經驗回國。比如深圳的莉莉,讀完MBA后進了某跨境電商公司,專門負責泰國供應鏈搭建。她提到:“國內企業現在特別看重‘懂東南亞’的人,尤其是能解決本地化問題的人才。”
3. 創業或接手家族企業
還有一部分人直接“自己當老板”。曼谷的頌猜畢業后接手了家里的橡膠加工廠,利用MBA學到的品牌管理知識,把產品打入了歐洲市場。他說:“在泰國,很多中小企業缺的不是資金,而是現代管理思維。”
真實案例:他們是怎么找到工作的?
案例1:從“打工人”到區域經理
新加坡籍畢業生阿明,原先是某快消品牌的銷售主管。讀完MBA后,他跳槽到一家日本車企,負責東盟地區的渠道管理,薪資漲了60%。他的經驗是:“朱拉隆功的校友網絡很強,很多機會都是學長內推的。”
案例2:轉行成功的新手媽媽
泰國本地人娜塔,之前是銀行柜員,生完孩子后決定讀MBA轉型。現在她在曼谷一家醫療科技公司做運營經理。“課程里學的數據分析模型,直接用在優化供應鏈上,老板覺得特別實用。”
案例3:跨界玩轉旅游業
中國學生一姐妹,原本做IT行業,讀完MBA后和泰國同學合伙開了家旅游公司,專攻高端定制游。“這邊學到的跨文化溝通技巧,比技術本身更有用。”
為啥這些公司偏愛朱大畢業生?
和幾個招聘過的企業HR聊過,個人覺得下來就三點:
1. 語言優勢+文化融合:中英泰三語流利的人不少,尤其在東盟企業里特別吃香。
2. 實操經驗多:課程里大量案例分析、企業參訪,學生上手項目快。
3. 性價比高:相比歐美MBA,朱大的學費低,但畢業生工作態度踏實,企業用人成本更可控。
一點個人觀察
朱拉隆功的MBA就業情況,其實反映了東南亞經濟的幾個特點:
本地化深耕比“國際化空降”更受歡迎;
行業分布集中在傳統實體產業(制造、農業、旅游)和新興領域(電商、物流);
人脈資源往往比學歷本身更重要,泰國商界尤其看重校友關系。
所以,如果你考慮去朱大讀MBA,別光盯著排名,多研究校友在哪些行業活躍,可能比課程設置還重要。畢竟在東南亞,有時候“認識誰”真的能決定“走多遠”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