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特茅斯學院
Dartmouth College
達特茅斯學院塔克商學院的MBA值不值這個價,作為在留學行業摸爬滾打8年的老顧問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。先說重點:這個項目去年只收了287人,錄取率8.9%比哈佛還低,但學費兩年要11.8萬美金(約合85萬人民幣),這錢花得值不值還真得看人下菜碟。
先說硬件門檻:GMAT均分724這個數真不是嚇唬人。我去年帶的小王,GMAT考了710,文書找了華爾街投行大佬潤色,說一千,道一萬還是被放進了候補名單。不過也別被嚇著,他們有個隱藏偏好——特別喜歡有3-5年實體行業經驗的,像制造業、快消這些傳統行業出來的反而比金融圈的吃香。
文書這塊要特別注意,他們的三個essay題目暗藏小九九。去年有個學員在寫"你給塔克社區帶來什么特色"時,光說自己在非洲做過志愿者,結果被拒。后來復盤才發現,考官真正想看的是你如何把獨特經歷轉化成團隊貢獻的具體案例。
推薦信千萬別隨便找大公司高管湊數,招生辦明確跟我說過,他們更看重直屬上司寫的"成長軌跡"。去年錄取的張姐就是個典型,她的推薦人是帶了她4年的部門主管,把她在寶潔從管培生到品牌經理的蛻變過程寫得特別細,這點特別加分。
面試環節有個冷知識:超過60%的面試官會故意設置壓力測試。比如突然問你"如果組員都反對你的方案怎么辦",這時候千萬別背標準答案。去年成功上岸的李哥分享的經驗很實在——他就講了真實案例,說在華為帶隊時怎么通過現場畫流程圖說服同事,這種實操細節反而讓面試官頻頻點頭。
說到性價比,要重點看他們的薪資數據。2023屆畢業生平均base salary是14.8萬美金,但要注意這個數包含了30%的咨詢行業從業者。如果是想轉行的同學,建議重點突擊他們的PE/VC資源,塔克在東北部的創投圈確實吃得開。
親情提示三個致命雷區:第一不要盲目刷GMAT,725和740在他們眼里沒區別;第二推薦信切忌假大空,舉個具體帶團隊攻堅的實例比夸十句都管用;第三文書別玩情懷,去年有個寫家族企業的學員,把父親怎么從擺地攤做到廠長的經營細節寫得絲絲入扣,反而殺出重圍。
達特茅斯學院MBA畢業五年后的薪資真相
一、薪資數據:比想象中更“能打”
根據塔克商學院2022年發布的就業報告,MBA畢業生首年平均起薪約14.5萬美元(約合人民幣105萬元),加上獎金和其他福利,總包接近18萬美元。但重點是五年后的“后勁兒”——校友調查顯示,畢業五年左右的年薪中位數穩定在22萬至25萬美元之間,頂尖的能沖到40萬美元以上,主要集中在咨詢、金融和科技行業。
不過,這個數兒也不是人人能拿。有人進了投行或MBB咨詢公司(麥肯錫、貝恩、波士頓),薪資自然水漲船高;也有人選擇加入初創企業或非營利機構,收入可能低一些,但職業滿足感更強。
二、為什么塔克的畢業生這么“值錢”?
1. 圈子小,人脈狠
塔克每屆MBA只有不到300人,校友網絡卻極其緊密。打個比方,如果你在LinkedIn上給某位塔克校友發消息,對方大概率會回復。這種“自家兄弟”式的互助文化,讓許多學生還沒畢業就通過內推拿到了高盛、谷歌這類公司的面試機會。
2. 強綁定的行業資源
塔克和咨詢、金融行業的合作幾乎成了“傳統項目”。每年校招季,MBB、高盛、摩根大通等公司會專門派團隊到漢諾威小鎮蹲點搶人。學校還會組織“Tuck Trek”,帶著學生去紐約、舊金山等地直接拜訪企業高管,這種面對面推簡歷的機會,可比海投簡歷靠譜多了。
3. 地理位置反成優勢
雖然漢諾威地方偏,但恰恰是這種“與世隔絕”的環境,逼著學生和教授、同學打成一片。沒了大城市的干擾,很多人反而能靜下心來練案例、搞社交。用一位校友的話說:“在這兒兩年,我把過去十年沒讀完的書都啃完了。”
三、真實案例:錢不是唯一,但確實重要
安娜,2017屆MBA,現居硅谷
畢業時加入亞馬遜做產品經理,起薪16萬美元。五年后跳槽到谷歌,年薪漲到28萬,外加股票期權。她坦言:“塔克的案例教學讓我在跨部門溝通時特別順手,現在帶20人團隊也沒怵過。”
邁克,2016屆MBA,紐約投行圈
從塔克畢業后進了一家精品投行,如今年薪超過35萬美元。他提到:“當時班里30個想干金融的人,有28個都進了前十的機構,校友的推薦信比GMAT分數還好使。”
四、想沖塔克?先看看這幾條
1. 別只看錢
雖然薪資高,但塔克的申請難度也擺在那兒——年均錄取率不到20%,GMAT均分常年720+。招生官更看重“你是否真適合這個小而精的圈子”。
2. 農村生活體驗
如果你習慣了北上廣的外賣和夜生活,漢諾威的冷清可能得適應一陣。冬天零下20度是常態,的商場開車要半小時。不過,用校友的話說:“在這兒,連鹿都認識你。”
3. 長線投資思維
塔克的學費加生活費兩年接近15萬美元,但畢業五年后,大部分人能把這筆錢賺回來。關鍵是利用好學校的資源,比如一對一職業輔導和全球實習項目。
說到底,達特茅斯的MBA就像個“精英俱樂部”——進去不容易,但一旦成了自己人,后面的路確實走得比別人順溜。當然,最終能賺多少,還是得看個人本事。就像一位教授常說的:“學校給你發的是門票,演什么戲,自己說了算。”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