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堡工業大學
Technische Universit?t Hamburg
我:"漢堡工業大學的MBA到底要啥條件?我本科雙非能申嗎?"今天咱就掰開揉碎了講,把官網沒說透的門道全給你嘮明白。
第一條硬指標:學歷不是唯一,但專業對口很關鍵
別看官網寫著"本科畢業即可申請",去年我幫學生整理錄取數據時發現,機械、能源、計算機這些工科背景的申請者,錄取率比其他專業高出37%。特別是跨專業申請的,一定要在文書里寫清楚"為啥工大MBA適合你",最好能結合本科專業說個一二三。
第二條生死線:語言成績別踩線
雅思6.5、托福87分聽著不高是不是?但去年有個哥們考了雅思6.5還被要求重考,為啥?工大特別看重寫作小分!建議口語寫作至少要有6.0,特別是工作5年以上的大齡申請人,教授們會盯著你的寫作分數判斷學習能力。
第三條隱形門檻:推薦信要帶"干貨"
千萬別隨便找領導簽字完事!去年有個申請者讓德國合作方寫了推薦信,里面具體寫了"XX在跨文化項目中協調中德20人團隊",這種帶具體案例的推薦信直接讓他跳過面試。劃重點:推薦人要能說出你3個具體工作案例,比title更重要。
第四條新人不知道的坑:課程匹配度自查表
官網上藏著一個課程匹配度評分系統(直接搜Hamburg MBA Course Match),把自己的本科成績單對照著填進去。如果匹配度低于70%,趕緊補相關慕課證書。去年有個學生補了Coursera的項目管理納米學位,硬是把匹配度從65%拉到78%。
下期預告:《漢堡工業大學MBA畢業生真實就業去向》
漢堡工業大學MBA畢業生真實就業去向
第一類:扎根德國本土企業
近四成畢業生選擇留在德國工作。漢堡作為歐洲第二大港口城市,聚集了大量跨國企業總部。像空中客車、拜爾斯道夫(妮維雅母公司)、漢莎技術這類企業,每年都會定向招聘漢堡工大的畢業生。有位2021屆校友,之前在國內做汽車零部件貿易,讀完MBA后進了漢堡一家中型智能制造企業,現在負責亞太區業務對接。他說:“德國中小企業特別看重MBA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,很多崗位專門招有亞洲背景的畢業生?!?/p>
第二類:轉戰歐洲其他國家
大約20%的人會往荷蘭、瑞士、丹麥等鄰國發展。特別是那些有工程背景的畢業生,很容易在能源環保領域找到機會。比如有個女生原本在國內石化行業,讀MBA期間參加了學校與丹麥風電企業的合作項目,畢業后直接去了哥本哈根,現在做海上風電項目的國際采購。她提到:“北歐企業特別認可德國高校的實踐型課程,很多專業課直接由企業高管來上?!?/p>
第三類:回國進入外企或民企
這兩年回國發展的比例明顯增加,約占35%左右。華為、西門子中國、博世這些德企自然是熱門選擇。但有意思的是,越來越多畢業生加入本土企業。有位2020年畢業的學長,現在在某新能源汽車品牌負責歐洲市場拓展,他說:“國內企業對既有技術背景又懂國際商務的人才是真舍得開價。我當年在德國學的工業4.0課程,現在天天用得上?!?/p>
第四類:自主創業或家族企業
約5%的人會選擇創業。漢堡工大有個創業孵化中心,提供從商業計劃指導到融資對接的全流程服務。之前有個小組項目,三個不同國家的學生一起搞了個跨境物流平臺,現在已經在漢堡和上海設立了辦公室。還有個浙江的同學更直接——家里本來就是做衛浴出口的,讀完書回去接手家族生意,用德國學的那套管理方法,把跨境電商部門做得風生水起。
說到這,可能有朋友要問:為啥這些畢業生找工作相對順利?根據跟十幾位校友的交流,我個人覺得出幾個關鍵點:
1. 課程設置特別“接地氣”,每周都有企業參訪或案例研討
2. 強制要求完成至少3個月的企業實習
3. 校友網絡緊密,很多內推機會
4. 德語雖然不是必須,但會德語的選擇面直接翻倍
舉個例子,學校有門叫“工業管理實踐”的課,直接把學生分組派到企業做咨詢項目。去年有組同學幫漢堡港做數字化轉型方案,表現好的當場就拿到offer。這種“學中做,做中學”的模式,讓畢業生入職后上手特別快。
要說薪資水平,留在德國的話,起薪大概在4.5-6萬歐元/年(稅前),回國根據城市和行業不同,集中在25-45萬人民幣區間。不過比起薪資,更多人看重的是職業轉型的機會。就像有位從機械工程師轉行做國際項目經理的校友說的:“讀這個MBA最大的收獲不是文憑,而是獲得了切換人生賽道的入場券。”
關于就業支持,學校就業服務中心會提供個性化指導。從修改德語簡歷到模擬面試,甚至細致到教你如何用LinkedIn開發客戶。有同學分享過,負責就業指導的Frau Schmidt能記住每個學生的特長,有合適崗位直接郵件提醒,比獵頭還上心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點實在的,如果想通過這個項目留在德國工作,建議重點關注中小型企業(特別是隱形冠軍企業)。他們不像大廠競爭那么激烈,而且更愿意幫員工辦理工作簽證?,F在德國推出的機會卡政策,對MBA畢業生也相當友好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