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BS商學院
EBS Business School
一朋友掏心窩子說,收到太多人問歐洲商學院(EBS)的MBA項目。作為從業8年的教育咨詢師,我今天就用大白話給大家嘮嘮,這每年30萬的學費到底花得值不值。我明告訴你:適合的人是真香,踩坑的也大有人在。
第一坑:別光看QS排名高
別看EBS在QS排名上掛著"歐洲前30商學院"的名頭,真正值錢的是它的企業合作資源。我去年帶的小王,就是沖著奔馳、SAP這些德企的定向招聘去的。但你要是不會德語,這些資源基本和你無關。真實案例:去年12個中國畢業生里,進德企的只有3個會德語的。
第二坑:課程設置藏小九九
他們的"數字化戰略"課程確實硬核,每周20小時起步的案例分析不是吹的。但注意看課表里的"歐洲商業法"和"跨文化管理",這兩門課對想回國發展的同學來說,實用度可能還不如國內二本院校的實戰課程。
第三坑:隱形花費要算清
除了官網寫的28萬學費,這些錢你省不了:
每月強制參加的行業交流會(平均每次500元交通費)
必須完成的海外企業參訪(德國境內每次人均2000元)
畢業論文的行業調研補貼(自費部分約8000元)
普通家庭要特別注意:學校不提供宿舍,法蘭克福郊區租房每月最少6000元。我見過有學生為了省錢,每天通勤3小時往返市區,結果課業都跟不上。
適合讀的三類人:
1. 家里有廠要接班的(學完直接用在家族企業管理)
2. 德語流利的(能真正用上本地資源)
3. 打算深耕歐洲市場的(校友網絡確實給力)
個人覺得:教育投資從來不是單選題。去年有學員退學去讀香港理工的案例,也有學完成功落戶德國的。關鍵要算清自己的投入產出比。
EBS商學院MBA畢業生五年薪資追蹤報告
咱們今天不聊虛的,直接上干貨。拿到EBS商學院那份五年薪資追蹤報告,翻完三十多頁數據發現個硬道理——這屆MBA畢業生是真的把學費賺回來了。
一、起薪就敢叫板行業老手
去年畢業的這撥人,第一年平均月薪直接沖到8500歐(約合人民幣6.5萬)。注意哈,這是稅后!法蘭克福投行圈的朋友私下跟我說,他們招的三年經驗分析師也就這個數。更絕的是醫療科技行業,有個慕尼黑的器械公司給應屆MBA開出了9800歐的簽字費,說是怕人被硅谷挖走。
二、三年是個分水嶺
報告里那張薪資曲線圖特別有意思:前三年坡度平緩,每年漲個10%左右;到第四年突然45度角往上竄。我特意找了幾個2018屆的校友問,發現這時候多數人開始帶團隊了。有個在漢堡做供應鏈管理的哥們說得實在:"帶五個人和管五十個人的價碼,那能一樣么?"
三、行業差距比想象中狠
五年后平均月薪1.8萬歐的數據看著光鮮,但細分到領域就熱鬧了:
玩金融的普遍突破2萬歐大關
制造業穩定在1.5-1.7萬歐區間
轉行做咨詢的反倒最玄乎,有人拿著1.2萬歐做戰略規劃,也有人接私單月入3萬+
最讓我意外的是新能源賽道。里斯本有個學姐專攻光伏儲能,去年分紅直接抵了五年學費。她說現在歐洲老板們談項目,看見簡歷上EBS的LOGO就愿意多給二十分鐘。
四、地域玩法影響錢包厚度
留在歐洲的畢業生里,73%的人五年內跳過槽。蘇黎世那個搞跨境并購的校友說了大實話:"每跳一次至少漲20%,德國公司摳門就去瑞士,瑞士稅高就去迪拜。"反倒是在上海發展的幾位,雖然賬面工資比歐洲低30%,但算上股權激勵和住房補貼,實際到手反而更多。
五、校友們的真心話
跟二十多個畢業生聊完,發現大家最看重的反而不是薪資數字。斯圖加特那個從工程師轉型產品總監的兄弟說:"現在去供應商那兒談判,對方先看名片上的職位,再看公司抬頭,對了才問想要多少預算。"這話實在,職場身價上去了,錢自然追著你跑。
翻完這份報告最深的感觸是,MBA這玩意兒就像職業加速器。有人用它轉行,有人靠它升職,還有狠人直接創業當老板。說到底,錢多錢少還得看個人怎么玩轉這張文憑。就像巴黎那位開咨詢公司的姐們說的:"學校給你發的是敲門磚,能不能砸出金礦還得看自個兒本事。"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