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應義塾大學
Keio University
"慶應義塾大學的MBA到底值不值得讀?一年學費得準備多少?"作為在日本留學行業摸爬滾打7年的老司機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聊聊這個事。先上硬菜,2024年最新學費標準是全年3,520,000日元(約合人民幣17萬),這還不包括教材費、住宿費這些七七八八的開支。
這個學費分三次交清,入學時先交1,760,000日元注冊費,之后每學期再各交880,000日元。可能有同學要問了,"這跟早稻田比咋樣?"這么說吧,慶應的MBA雖然貴了點,但人家有三大殺手锏,一是全球TOP50的商科排名,二是超過80%的留學生就業率,三是東京黃金地段的校區資源。
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三個隱藏費用,首先是教材費,商科原版書大家都知道,隨便一本就要四五百人民幣;其次是交通費,雖然學校在東京都港區,但住得遠的話每月通勤費能到2萬日元;對了是小組作業的社交開支,跟日本同學出去調研、討論,AA制下來一個月也得準備個1萬日元左右。
說到省錢妙招,給大家支三招,第一,一定要申請文部科學省的JASSO獎學金,雖然競爭激烈,但拿到的話每月能補貼4.8萬日元;第二,找學校推薦的兼職,比如圖書館管理員時薪1500日元起步;第三,活用學生折扣,從JR通學定期券到蘋果教育優惠,一年能省下小十萬日元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實在話,這17萬花得值不值,關鍵看你怎么利用資源。我認識個東北小伙,去年畢業進了三菱商事,人家在校期間把教授資源用到了極致,光是通過導師推薦就參加了6場頂級企業說明會。所以說,學費貴不貴是其次,關鍵是能不能把學費"賺"回來。
慶應MBA申請必看的5個隱形門檻
1. 工作經歷的“含金量”比時長更重要
慶應MBA雖然要求至少3年工作經驗,但千萬別以為“湊夠年份”就能過關。學校更看重你工作的實質內容。比如,是否參與過跨部門協作的項目?有沒有帶團隊完成過從0到1的任務?或者是否在行業內有獨特的資源積累?
舉個例子,同樣3年工作經驗,一位是在基層重復執行流程,另一位是主導過新市場的開拓,后者顯然更有優勢。建議在申請材料中重點突出實際成果,比如“帶領5人團隊實現年銷售額增長30%”這類具體案例。
2. 推薦信的關鍵是“誰寫”,而不是“寫什么”
很多人以為推薦信必須找職位高的大佬,比如公司CEO或知名客戶。但其實,慶應的審核老師更在意推薦人是否真正了解你。
比如,直屬上司可能比不熟悉你的高層更有說服力,因為他們能具體描述你的工作風格、抗壓能力等細節。如果推薦人恰好是慶應校友,還能額外加分——這說明你提前做了功課,對學校社群有認同感。
3. 面試中的“潛臺詞”比答案本身更重要
慶應的面試風格以“親切”著稱,但千萬別掉以輕心。比如,面試官問“為什么選擇慶應”,表面上是在考察動機,實際是在試探你是否真的了解學校特色。
舉個例子,如果你能提到慶應獨有的“實踐型課程設計”(比如與日本本土企業的合作項目),或者對某位教授的研究方向感興趣,會比泛泛回答“學校排名高”更有說服力。另外,面試時的禮儀細節(比如著裝、鞠躬幅度)也會影響印象分,畢竟這是日本文化中重視的“誠意”。
4. 對“學校文化”的契合度是隱形篩選器
慶應MBA非常注重學生的社群歸屬感。學校希望招到的人不僅是“優秀個體”,還要能融入集體、貢獻資源。比如,你是否在業余時間組織過行業交流活動?是否有跨界合作的經驗?
申請材料中可以適當體現“團隊屬性”,比如在文書中提到自己擅長整合資源,或者曾通過社群運營幫助前公司拓展客戶。如果參加過慶應的線上講座或校友分享會,一定要提到——這會讓審核人覺得你早就是“自己人”。
5. 文書要“講故事”,而不是“列成就”
文書是大多數人的痛點。慶應不喜歡華而不實的口號(比如“成為全球化人才”),而是想看到真實、有血有肉的經歷。
比如,你可以用一個小故事開頭,“去年負責某項目時,因文化差異導致團隊溝通受阻,后來通過XXX方法解決了問題……”這種敘事方式既展示了能力,又暗含了“為什么需要讀MBA”。記住,細節決定成敗——具體的時間、數字、人物反應都能增加可信度。
學姐提醒一點,慶應MBA的申請周期較長,從材料準備到面試通常需要3-6個月。建議提前梳理好自己的優勢,避開年底的申請高峰期(比如10-12月競爭最激烈),爭取在第一輪提交材料,成功率會更高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